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論語,楊貨


  推薦給好友
首頁 > 至理格言 >論語 > 陽貨第十七

陽貨第十七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
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
「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
,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
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
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
仕矣!」

陽貨想讓孔子去拜見他,孔子不去拜見他,于是他便送給孔子一只乳豬。孔子等他不在家的時候前往拜謝,不巧在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來!我跟你講話。”于是說:“怀藏本領卻任憑自己的國家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然后又自己回答說:”不可以。想為國家做一點事卻屢次失去時机,這可以叫做智嗎?”接下去又說:“不可以。日月流逝,年歲不等人啊。” 孔子于是說:“好吧,我要做官了。”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只因為教養的不同,便相差很遠了。”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變的。”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
「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
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
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
是也;前言戲之耳!」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琴瑟歌唱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怎么用得著宰牛刀呢?”子游回答說:“過去我听都是您說過:‘在上位的人學了禮樂之道就會愛人,老百姓學了禮樂之道就容易使喚。’”孔子說:“同學們!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不過 是跟他的開玩笑罷了。”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
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
曰:「未召我者,而豈走哉?如有用我者,
吾其為東周乎!」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
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
、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
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孔子說:“能在天下實行五种品德就可以說是仁了。”子張說:“請問是哪五种品德呢?”孔子說:“‘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會受到侮辱,寬厚就 能得到群眾,誠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取得工作成效,慈惠就能夠使喚別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
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
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
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
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佛胖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說:“以前我听老師您說蜘過: ‘親身為非作歹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胖据中牟而叛亂,您  卻要去,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是啊,我是說過這樣的話,不 過,不是有堅硬的東西嗎,磨也磨不薄;不是有洁白的東西嗎? 也染不黑。我難道是個苦葫蘆嗎?怎么能夠只挂在那里而不能讓 人食用呢?”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
:「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
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
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
』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
,其蔽也『狂』。」

孔子說:“仲由!你听說過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嗎?”子路回答:“沒有。”孔子說:“來坐下!我告訴你。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
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
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于說:“同學們怎么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
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孔子對儿子孔鯉說:“你學習《周南》、《召南》了嗎?人如果不學《周南》、《召南》,大概就像面對著牆壁站在那里吧?”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
!鍾鼓云乎哉!」

孔子說:“總是說禮呀禮呀,難道僅僅指玉帛之類的禮物嗎? 總是說樂呀樂呀,難道僅僅指鐘鼓之類的樂器嗎?”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
之盜也與!」

孔子說:“外表嚴厲內心虛弱,若用小人來作比喻,大概就像個鑽洞爬牆的小偷吧?”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孔子說:“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賊。”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孔子說:“路上听來便在路上傳播,這是有道德的人應該拋棄的作風。”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
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
無所不至矣!」

孔子說:“可以跟品質低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嗎?當他沒有得到的時候,慮患不能得到;當他得到以后,又慮患失去。如果慮患失去,那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出來了。”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
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
矣。」

孔子說:“古時候的人們有三种毛病,現在的人恐怕連這樣的毛病都沒有了。古人狂妄還不過是放肆一點而已,現在的人狂妄便放蕩不羈了;古人矜持還能方正威嚴,現在的人矜持便忿恕乖戾了;古人愚笨還表現出直率,現在的人愚笨卻也知道欺詐,如此罷了。”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
,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
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說:“我想不講話了。”子貢說:“老師如果不講話,那么弟子們又傳述什么呢?”孔子說:“天講了什么呢?春夏秋冬照樣運行,天下百物照樣生長,天講了什么呢?”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
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孺悲想拜見孔子,孔子以生病為由加以推辭。傳命的人岡燦房門,孔子便取下瑟來一邊彈一邊唱,故意讓孺悲听到。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
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
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
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
「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
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
。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
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
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我問道:“為父母守喪三年,為期太久了吧?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會被敗坏;三年不奏樂,樂一定會被毀掉。陳谷子吃完了,新谷子不登場,鑽火改木周而复始,一年也就可以了吧?”孔子說:“守喪不滿三年就吃白米飯,穿花緞衣,對于你來說能心安嗎?”宰我說:“心安。”孔子說:“你心安,那你就那樣做吧!對于君子來說,有喪在身,吃美味不覺得味美,听音樂不 覺得快樂,閑居也不覺得安适,因此不像你說的那樣做。現在你 既然覺得心安,那你就那樣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說:“宰我 真不仁啊!子女生下來三年,然后才脫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守 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我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過 三年怀抱的愛撫嗎?”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
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孔子說:“整天吃得飽飽的,一點也不肯動腦筋,這樣的人可真是無聊啊!不是有下棋之類的游戲嗎?玩玩這些,也比一點不動腦筋好啊。”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
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
無義為盜。」

子路問:“君于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崇尚義。君子只有勇敢而沒有義就會惹亂子,小人只有勇敢而沒有義就會成為強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
。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
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
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係以為勇
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貢問:“君子也有僧惡嗎?”孔子說:“有憎惡。憎惡宣揚別人坏處的人,憎惡身居下位卻毀謗上司的人,憎惡勇敢卻沒有禮義的人,憎惡果敢卻剛愎自用的人。” 孔子問:“賜啊,你也有憎惡嗎?”子貢回答:“惡把抄襲當作有學問的人,憎惡把傲慢當作勇敢的人,憎惡把揭發別人隱私當作直率的人。”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
係,遠之則怨。」

孔子說:“只有女人和小人是不好和他們相處的,親近了就會放肆無禮,疏遠了就會產生怨气。”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孔子說:“四十歲了還被人厭惡,那他這一生也就算完了!”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陳勝為王

< 一個時代的開始,一個朝代的結束。平民正式走上了政治舞台 >

往郊外只有一條小道,兩旁是片片田地,阡陌相間。
只見田野的農民都默默地耕作著,儘管烈日多麼放縱,他們仍是安分守己,似乎只知農民該做些什麼。
但很快之後,他們的思維將會因為兩個人而有翻天覆地的轉變。
一個老翁在樹蔭下,悠閒地望著田野。
「請問,你是姓項的嗎?」他還未回答,我已急於接著,「你是項...少...龍?」
老翁緩緩轉過身,只見他手上竟拿著一本黑色的筆記本。
指了指自己。然後,他的舉動令我崩潰了。
他正指著我,和我身上的黑色筆記本。
(完)

-----------------------------------------------------------------
陳勝是第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是第一個站起來反抗秦暴政的人,由於他的行動的號召力,推動了當時全國反秦浪潮的迭起,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然而,這些還不足以概括陳勝稱王的全部意義,他的更大意義在於,陳勝稱王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自他開始,平民的代表開始走向最高政治舞台,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政治意義。

陳勝是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靠給人抗長活為生。他雖然出身貧寒,卻志向遠大。還是在年輕的時候,他曾經對一起扛長活的人說:「假如將來我們當中的哪個人富貴了,可不要互相忘記(苟富貴,勿相忘)!」和他一起扛活的人都笑他,說:「你不過是一個被人家雇來耕田種地的,怎麼能夠富貴?」陳勝歎了一口氣說:「小麻雀怎麼能夠知道大雁天鵝的遠大志向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被徵調去防守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到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東南)集結駐紮的時候,一共有九百人。陳勝因為個兒大,被挑選出來當了屯長,在這次被徵發的同行行列當中,還有一個人叫吳廣,也是屯長。此時正趕上天降大雨,大水淹沒了道路,這些戍卒們只好暫時停留下來,等待晴天。他們估計已經誤了到達漁陽規定的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誤了期限是要被全體殺頭的。陳勝就和吳廣商量:此地離漁陽有幾千里路,無論如何我們是趕不上期限了,難道我們就這樣白白去送死嗎?吳廣提議逃走,陳勝說:「逃跑抓回來還是要被處死,起義造反幹一番大事業也是死,同樣是死,不如為國家而死。」陳勝繼續說:「如今,天下的老百姓受秦朝的統治之苦已經很久了。聽說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兒子,不應該他繼位,應該繼位當皇帝的是公子扶蘇。始皇帝派扶蘇領兵在外駐守,他沒有罪,卻被二世皇帝殺害了。老百姓都知道扶蘇很賢德,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還有項燕,他原來是楚國的將軍,多次立功,愛護士兵,楚國人都很愛戴他。有的人以為他死了,有的人以為他逃亡在外躲藏了起來。現在假如冒用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向天下人民發出號召,應該會有很多人擁護我們。吳廣認為很對,就去占卜,得到的結果是「事能成」。占卜的人同時告訴他們,這事情還得向鬼神問吉凶。於是兩人用朱砂在白綢子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字,塞到鯉魚肚子裡。戍卒們買回了這條魚煮著吃,發現了帛書,都很奇怪。到了夜裡,吳廣又在一座破廟裡點燃篝火,模仿狐狸叫聲喊著:「大楚興、陳勝王」(篝火狐鳴),果然在戍卒中引起了紛紛議論,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陳勝。

有了這種想法,接下來就是尋找一個時機。吳廣利用自己在戍卒中的威望,揚言逃跑,故意激怒喝醉了酒的縣尉,惹得他當中侮辱自己,藉以激怒眾戍卒。那縣尉果然鞭打吳廣,並拔劍要殺死吳廣。吳廣奮力奪劍殺死了縣尉,並和陳勝一起殺死了另外一個縣尉。陳勝隨即把眾戍卒召集起來說:「我們已經誤了期限,這是要殺頭的。即使現在不被殺頭,但將來我們大部分人也要死在邊地。男子漢大丈夫不能這樣死法,要死就要死得有個名堂。那些王侯將相,難道他們天生就命該如此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眾戍卒齊聲擁護,於是做了一面大旗,號稱大楚,以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舉行起義。

起義軍先後攻克了大澤鄉、蘄縣,然後又攻克了銍、酂、譙等地,等到了陳縣,已經擁有了兵車七百乘,騎兵一千多,步卒幾萬人。陳勝於是自立為王,國號張楚。

陳勝稱王,極大地鼓舞了天下飽受秦政之苦的人民,他們在全國各地逮捕宣判當地的官吏的罪狀,以便響應陳勝。許多有名的義軍首領甚至原六國王族後人也都打著陳勝的旗號參加了反秦戰爭。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陳勝的起義沒有成功,但他點燃的這把大火卻已經洶洶地燃燒了起來,秦王朝最終被這把大火燒毀。就像《史記》說的那樣,陳勝雖然死了,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將相終於滅掉了秦王朝。所以說,為秦王朝掘墓的第一鍁土是陳勝挖的,平民參與政治的時代也是陳勝開啟的。

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們現在的人不能親身感受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但在當時,的確是讓人振聾發聵,這是一句改變幾千年政治格局的宣言,他將戰國以來幾百年間士民的奮鬥的夢想做出了一個最好的總結。

帝王將相寧有「種」嗎?在當時來說,還真就是有「種」,像陳勝這種身份的人要想拜將封侯,一般人做夢都不會想到,因而和他一起佣耕的人也要取笑他,就憑你一個給人家扛活的人憑什麼能夠富貴?陳勝也是知道這一點,因此他起事時不得不借助於這些「有種」的人——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同時還要借助天地鬼神。甚至是在他以後,也有很多人還是不敢像他一樣的想。項羽的叔叔項梁起事是在陳勝以後,他敢於殺了會稽太守起兵反秦卻不敢自立為王。渡江以後,陳勝已死,項梁擁有一支天下最強大的反秦軍隊,但他仍然聽從了範增的建議,找來一個放羊的人冒充楚懷王的孫子來做王,自己卻只做了一個武信君。為什麼是這樣?只因為他是楚將項燕的兒子,項燕是楚王的將軍,王的將軍最高爵位就應該是侯爵的「君」,這是他骨子裡的規矩,也是當時很多人的觀念。還有那個陳嬰,他本來是東陽縣的令史,起義者殺了縣令,要強行立他為王。陳嬰的母親說,自從我做了你們陳家的媳婦,還從沒有聽說你們陳家祖上有顯貴之人,因此勸兒子去依附他人。陳嬰還真聽從了母親的話,沒敢做王,把軍隊交給了項梁並依附了人家。

劉邦這人則更能說明問題,他起義時,本來就是一個逃亡者,躲到了芒碭山裡,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當殺了縣令起義後,人們推舉他當一個縣令,他還在推三阻四,原來縣裡的官員曹參、蕭何等人甚至連這個縣令都不敢當。劉邦後來當了漢王最後當上了皇帝,很難說不是受到了陳勝當王的啟發才立下了遠大志向。陳勝死後被安葬在碭縣,劉邦當皇帝時還安排了三十戶人家為其守墓,按時殺牲祭祀他,說明劉邦是認可這個王的。陳勝畢竟和項羽不同,項羽當過霸王,劉邦還曾經依附過人家叔侄,並且他那個漢王是人家項羽封的,陳勝卻沒有任何恩德給予劉邦,劉邦仍然這般重視陳勝,不能一點不從精神層面上尋找原因。

陳勝開啟的這個時代還得到了當時和後世的認可,當時一般的起義者要打他的旗號,就連六國的舊貴族也同樣打他的旗號甚至接受他的任命。《史記》的編寫次序是本紀、世家、列傳,也就是從高到低三個等級,司馬遷把陳勝列在世家之中,他又是漢武帝時期朝廷任命的史官,可見陳勝這個王是得到了統治者和史家共同認可的。有了陳勝這個王,劉邦這個皇帝當的多少才有了一些底氣。當然,劉邦的底氣還是略顯不足,於是就出現了那麼多的徵兆,像蛟龍伏在他母親身上生了他,神出鬼沒的算命先生見了他就說貴不可言,所在的地方總有一團雲氣飄搖在上,斬蛇起義等等故事也就應運而生了。這是當時那個時代人們知識水平所決定的,陳勝只能給他一種榜樣的意義,還不能完全徹底地解決人們的觀念問題,所以只能把「天」搬來,讓人們接受他,也就是接受天的意志。同樣都是平民皇帝,朱元璋的神征天兆就沒有劉邦那麼多,若論身份,朱元璋比劉邦還要慘,應該更需要這類東西,只不過人們的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而已。

這種觀念的改變,正是從陳勝開始的。因此說,陳勝稱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平民從此走上了最高政治舞台。
-----------------------------------------------------------------
#歷史 #故事 #秦代 #穿越 #平民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鬼魅傳說》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13.0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國考/書

1.《宋書》,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梁沈約等人所著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國考/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

1.世說新語‧規箴
「陳元方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
郭林宗弔而見之,謂曰:「卿海內之儁 才,四方是則;如何當喪,錦被蒙上?
孔子曰:『衣夫錦也,食夫稻也,於汝安乎?』吾不取也!」奮衣 而去。
自後賓客絕百所日。」

國考/春秋三傳

孔子作春秋,
春秋三傳就是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
漢書·藝文志》,《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將春秋三傳的淵源說得很詳細。
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
「《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 
    《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一、左傳: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國考/作者

1.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爲“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
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
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爲刺史閭丘所殺。
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2.元稹-跟白居易是好朋友-元白
3.寫一首詩-描寫梅花。宋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
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
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
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
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
1028年(天聖六年)卒。
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

4.陳亞,北宋詩人、藏書家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歐陽修也落榜過。

天聖元年(1023年),歐陽修在隨州參加解試(地方初試),
因文章沒有押韻而落第;
天聖四年(1026年),終於在隨州通過解試,有資格參加省試(京城考試)
翌年,由隨州薦往禮部參加省試,落第
歐陽修把作品送呈學者胥偃,大受賞識,進入胥偃門下,後來胥偃上京赴任,送歐陽修入京。
天聖七年(1029年),胥偃讓歐陽修以國子監推薦舉人的身份,參加國子監解試,
結果高中第一名;
天聖八年(1030年),省試第一,同年參加殿試,名列甲科第14名

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莊子,秋水篇

《莊子》一書有三個部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大部分之間的關系,內篇相當于正法時期,是莊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窺見莊子本人的真實面目;外篇則相當于像法時期,是離莊子比較近的弟子所爲,由于有的弟子曾得莊子親傳,故即使不能完全得莊學之妙,亦不遠也;而雜篇乃莊子的後學所作,相當于末法時期,離莊學之真義已遠,然其有旁通其余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廢也。就境界而言,內篇最得道學真諦;外篇乃就內篇之精義鋪衍而成,可視爲內篇之輔佐;雜篇則以莊學攝其余諸家之學,且通于各家學問之中。內篇爲君,外篇爲臣,雜篇則爲佐使,相輔相成,混成一體。


(秋水篇) 是《莊子外雜篇》的代表作,闡發了 (齊物論) 的旨趣。其主題論述在「河伯」與「海若」的對話中展開,就在河老大與海龍王的問答間,破解人間小大、是非、貴賤的對立,對萬事萬物的執著分別,而回歸到“萬物一體”,入不二法門。


世間爭議大都每個人只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來作判斷引起的。如盲人摸象,各執己見。《秋水篇》沿著河→海→天地最後一直到達道的境界的思路,將我們引入一個越來越廣闊、越來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讀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載之下,吾心通於莊子之心,乃至通于無量眾生之心,通於宇宙萬事萬物,可得大自在矣。“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萬物皆備于我”。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白話解說: 時值秋季,雨水連綿,山洪按照時令,河水由支流而漸漸彙集到幹流之中,互相增益。眾多大川的水流,匯集、灌入了黃河裡。這時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相距遙遠,遠看不清牛馬形影,場面浩大。於是河神沾沾自喜,認為天下所有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裡。此時,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行,一直來到北海邊。抬頭往東邊一望,汪洋大海,看不見海的盡頭。見到了大海的遼闊景象,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斂容),轉而面對著海神,仰視發出無限感嘆(望洋興嘆):「俗語說,『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自己知道一點東西就自以爲了不起,以爲老子天下第一,唉,這難道不是在說我這種人嗎?)而且我還曾聽說過 “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通曉道理而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貽笑大方)。」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涯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白話解說:
海神說:「對生活在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談論大海的遼闊,因為它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對只存活在夏天的蟲子,你無法跟它們形容冰凍的自然景象,因為它受到壽命短暫的限制;對拘執、曲見的人,你不能跟他們談論大道理,這是因為他們受教育和成長環境的限制!如今你從河水的邊際,看到大海的寬闊,瞭解了自己的鄙陋短見,現在可以跟你談論大道理了。


海神聞聽之下,就順承著河伯的意思並啓發他逐步超越自己的局限。前三句話意思相近而強調的重點有別,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論海,那是受空間的限制;夏蟲之所以不可以語冰,那是受時間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語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偏見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還排斥最高的真理。總之,人因爲受到各種限制或束縛而無法聽聞大道,乃至于即使有機會聽聞大道也加以排斥。一個人如果自己的偏見太深,你和他講道理,白費口舌,甚至還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罵。“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河伯謙虛的作了自我批評,還被海神教訓了一頓。先狠狠的貶他一頓,消一消他的囂張氣焰,等到他貢高我慢的氣焰完全消除之後,再告訴他大真理。于是海神話鋒一轉,說你能知錯就改,孺子可教。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承認自己的渺小正是開始超越局限,走向偉大的開始,看來我還是可以給你講一講大道理的。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麼比海更大的,百萬條河川之水,都流進大海裡 (萬流歸宗,海納百川),雖然萬川歸之,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且大海卻不會盈溢;雖然尾闾不斷傾瀉,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也不見海水減少,四季或旱澇的變化也對大海沒有影響,都不會覺知海水有所變化。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它的容量太巨大了。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上面這幾句話只是一個引子,後面緊跟著的一句話表明海神有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自我認識,我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麽了不起。我自認為從天地造化裡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裡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裡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再想一想,大海在天地之間簡直太渺小了。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的米粒存在於大糧倉裡嗎?


註解:只有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渺小時,我們才能夠跟他講大道理(謙受益,滿招損)。如果對方一副花崗岩腦袋,堅持一種全然封閉的心態,那你就什麼都沒法跟他講,反而會引起反感及爭論。河伯起初驕傲自大,“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但當他遇到北海若時,他就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因此北海若講了一番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大道理。他説“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但與天地比,海之大“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不要盲目地覺得自己了不起,要去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大海如此謙虛,我們更不可驕傲。


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萬事萬物跟茫茫的宇宙相比,只是滄海一粟,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只能稱爲盲人摸象、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稱號事物的數字有萬千不同,人類只是其中的一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裡生長,舟車在這裡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统治的國家,三王所爭奪的土地,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河伯聽了這番道理,深覺言之有理,乃把自己的體會給海神說出來,以求得到海神的首肯。河神說:「如果這樣,那麼我可以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嗎?」海神回答:不可以。萬物的數量是不可窮盡的,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終始無固”,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没有固定的緣因。也可說宇宙終而復始,生住異滅,沒有止期。


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局限於一隅,既能遠觀,也能近看。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他知道事物的數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明瞭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莊子認為,人要“觀化”,觀察變化;要“參化”,參與變化;同時要“安化”,安於所化。畢竟,我們所知道的終究是有限的,我們所知的終究比不上我們所未知的;在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那麼漫長的時空裏面,我們活著的時間真的只是一剎那的存在。用極為有限的生命力去探究沒有窮盡的知識領域,是人類的能力無法達到的。如果在能力以外去挖空心思,必然會內心迷亂而茫然無所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怎能分別“天地”與“毫末”的大小呢?)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故異便。此勢之有也。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
後來,他們又進入第三次對話。河神說:「世間議論的人們總是說:『毫末雖小,還有形,小到無形,算不算最小呢?比天地還大,大到沒有邊界,可算是至大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樣的話是真實可信的嗎?」海神回答:「從細小的角度去看龐大的東西,不可能看到全體;所謂見樹不見林。而有些人一下子就掌握了整個大局,卻又不能從細處落實。從巨大的角度來看細小的東西不可能看得真切。因此各有不全面的地方(便:偏執,不周備;選則不徧。)(由我見以選事物,則必有所棄而致不徧焉),這是事態之常情。精細,是小中之小;龐大,是大中之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所謂精細與粗大,僅限於有形的東西,至於沒有形體的事物,是不能用計算數量的辦法來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範圍的東西,更不是用數量能夠精確計算的。可以用言語來談論的東西,是事物粗淺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來傳告的東西,則是事物精細的內在實質。連語言文字都沒有辦法表達、心意也沒有辦法意識到的(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就不必區分什麼大小精粗了。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聽說:『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於世,修養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得失,清虛寧寂的人無我』。他們對境不生心,離分別,執著,近乎完美了啊。這就是約束自己而達到適得其分的境界。」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大小?」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覩矣。
河神說:「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內在,從何處來區分它們的貴賤?又怎麼來區別它們的大小?」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區別。從萬物自身來看,各自為貴而又以他物為賤。拿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於事物自身。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別來看,順著各種物體大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大的,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是大的;順著各種物體小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小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小的;知曉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曉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別和數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萬物的大小皆無定準,其之間的相對關係是可以不斷相互轉化的。)


所謂貴、賤都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所以對人、對事物的評價都要經過一段時間並多換幾個角度。可見,莊子的相對主義是提醒我們要把自己的思想視野弄得開闊一些。如果分別從道的觀點、從個人的觀點、從流俗的觀點來看事情,來評價事情,結果都不同。
但從道的觀點來看,萬物根本無所謂貴賤,因為價值判斷都是人賦予的。因此,從道的角度來看,我們要通權變達,將莊子所説的“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了然於心。此處“必明于權”的“權”是“變”、“變化”的意思。可見,《秋水》篇不僅談到了自我中心的問題,也演繹了道的觀點,並提醒我們,要認識到主體認識客觀世界過程中必然存在的局限性。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依照事物的功用來看,順著物體所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具有了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順著物體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具有了這樣的功能;可知東與西的方向對立相反卻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與本分便得以確定。從人們對事物的趨向來看,順著各種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對的;順著各種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不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錯的;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捨,吾終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爾志,與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
河神說:“然而我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呢?我將怎麽去辭讓、接受、趨向、捨棄呢?我終究該怎麽辦呢?”海神說:“以道的角度來看,什麽貴與賤,這是與道相背而衍變出來的;心要放下,不要執著於事相,不要成爲大道之障礙。什麽少與多,這是人爲的分別;若不息心歸一,則與大道不符。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心清靜歸一,萬物則平等,哪有什麽長短啊!大道無終也無始,永恆清靜不變,萬物有生滅,以平常心對待一時之成就。萬物的一虛一滿,不外乎這是萬物的外在變化,道卻永恆地沒有動。過去了的歲月不能回轉,時間不能停止。萬物生生息息的外在變化,是周而復始的。明白了以上我所說的大道的義理,才可以駕馭談論萬物的深奧關係。心裏産生了物念,心便象野馬一樣若驟若馳,不停地變幻。不管外境如何變化,心不隨境轉,自心如如不動,心不動則不變,心不動不變則生定,心生定則無時間概念。無時間概念則心恒定不移,心恒定不移則大道成焉。還有什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麽?一切都順其自然。”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
河神說:“既然一切都順其自然,爲何又特別看重於道呢?”海神說:“明瞭無為大道的人必然通達道之義理,通達義理則明瞭善巧方便,明瞭善巧方便,這心便不會執著任何事物來傷害自己。得道的大德,火不能燒傷他,大水不能淹著他,嚴寒和酷暑不能侵擾他,凶禽猛獸不能傷害他。不是說他的身體與常人不一樣,而是說他能明察安危,安然平靜地對待一切吉凶禍福,謹慎地對待所面臨的進退,所以才沒有什麽能傷害他。常言道:“自然天性是人的內在因素,人的行爲是外在表相,德是自然天性的功用的自然體現。”明白自然天性與人的行爲之間的內在關係,以自然天性爲本,心正不顛倒則德顯矣,而且進退自如,辯才無礙。”


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河神說:“什麽叫自然天性?什麽叫人的行爲?”海神說:“牛馬生就四隻腳,是自然天性;羈勒馬頭,繩穿牛鼻,就是人的行爲。常言道:“不要用人爲去毀滅自然天性,不要用有意的作為去毀滅自然的稟性,不要為獲取虛名而不遺餘力。謹慎地持守自然的稟性而不喪失,這就叫返歸本真。”


二師兄,學妹

我的大學直屬學妹寶櫻,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活得最任性的生物。
    
寶櫻患有罕見的冬眠症,室溫低於27度就會陷入沉睡。
  
如果室溫高於27度,寶櫻就會開冷氣,然後陷入沉睡。
  
據寶櫻的室友所說,寶櫻一天要睡二十小時、睡前要滑手機兩小時、睡醒還要賴床兩小時。
  
與其說是人類,不如說是棲息在床上的地縛靈。
  
  
「想起當初跟學長認識前,看到學長臉書上都是廢文,我其實還滿擔心的。」
  
  
到了現在,寶櫻偶爾還會這樣告訴我。
  
  
「現在呢?」
  
「現在我已經不會擔心了,只是覺得噁心而已。」她說。
  
  
我們第一次接觸,是在新生入學前,我透過臉書與寶櫻聯繫。
  
  
「剛來到高雄,有什麼不適應的地方嗎?」我問。
  
「高雄的食物好貴。」寶櫻說道。
  
「妳吃什麼啊?」  
  
「車站前面的吉野家。」寶櫻語出驚人。
  
  
吉野家是連鎖店啊幹!
  
  
不過我當然沒有這樣告訴她。
  
畢竟學妹是保育類動物一樣珍貴的存在,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被告了。
  
由於沒有任何相關經驗,我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學妹相處,於是首先諮詢了我的肥宅智囊團。
  
  
「你們聽我說,最近不是抽直屬了嗎?」我說。
  
「管他去死,自生自滅喇。」時辰不屑地說。
  
「肥宅要活著就用盡全力了,哪有餘力管什麼直屬?我建議放生。」傑森也搖搖頭。
  
「我抽到了一個學妹。」我嚴肅地說。
  
  
肥宅眾集體屏息。
  
  
「所以現實世界中是真的有學妹這種生物的嗎?」傑森推了一下眼鏡,好像我發現了一頭獨角獸。
  
「是要跟學校申請才會發嗎?為什麼我已經開學兩週了還沒領到?」時辰舉手發問。
  
「你最近有發燒嗎?」傑森摸摸我的額頭。
  
  
眼看著肥宅智囊團完全派不上用場,我只好轉而向同為女性的大學同學求助。
  
  
「跟學妹相處有什麼訣竅嗎?」我問。
  
「舉止要得體,別讓女生覺得不舒服。」女同學說。
  
「好,我會注意。」我做筆記。
  
「還有……」她欲言又止。
  
「還有?」
  
「下次別找我講話,我看到你就不舒服。」
  
  
最後我效法系上其他同學,買了一塊蛋糕準備跟學妹相見歡。
  
明明約好在系辦見面,結果寶櫻下課後就直接回到宿舍,讓我在系辦門口站了半個小時。
  
我於是戰戰兢兢打電話給寶櫻。
  
  
「喂,學妹,妳是不是忘記今天要相見歡了?」
  
「我沒忘啊,我剛剛有看到你。」寶櫻冷冷地說。
  
「妳不喜歡蛋糕嗎?」
  
「我不喜歡你。」寶櫻掛斷電話。
  
  
我愣愣地看著窗外,天空被夕陽染成哀艷的橘紅色。
  
啊啊……多麼蕭索的景象。
  
路過的學弟妹們對著系辦面前獨自垂淚的肥宅指指點點,露出嫌惡的表情。
  
我一個人看著夕陽,邊哭邊把蛋糕吃完。
  
  

   
  
一年後,系上迎來了新的學弟妹,這次我抽到的是學弟。
  
我得知這個消息時總算鬆了一口氣,好歹我高中也是男校出身,學妹我沒輒,應付學弟我可是經驗豐富。
  
  
「學弟,歡迎歡迎,雞排給你吃。」我努力擺出好學長的笑容。
  
  
卻沒想到學弟一巴掌把雞排拍落在地上。
  
  
「寶櫻學姊說不要吃你碰過的東西。」學弟說。
  
    
看來學弟對我有了奇妙的誤解,我趕忙打電話給寶櫻。
  
  
「喂,寶櫻嗎?妳是不是跟學弟說了什麼奇怪的話?」
  
「怎麼會?」
  
「妳是不是叫他不要吃我碰過的東西?」
  
「跟學長相處的話,這種程度的防範算基礎知識吧?」
  
「防範個屁啦!把我當成路邊發糖的怪叔叔嗎?妳這樣學弟會討厭我欸!」
  
「請不用擔心,我們並沒有討厭學長喔,我們只是因為學長的存在而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而已。」
  
  
不,寶櫻,妳剛剛只是替討厭這兩個字做了相當深入的註解。
  
簡單來說,妳就是非常討厭我吧?
  
  
「還有,你不要一口一個學弟的叫人家,他的年紀好像比你還大喔。」寶櫻語氣慵懶地說。
  
  
什、什麼?
  
我轉頭看向學弟,他正冷冷地望著我。
  
  
「請雞排也太寒酸了吧?菜逼巴。」學弟往草地啐了口口水,轉頭離開。
   
「好了學長,沒事的話我要去睡回籠覺了。」寶櫻打了個哈欠,切斷電話。
  
  
可是寶櫻,現在是晚上九點。
  
  

  
  
又過了一年,我們家族進來了一位小學妹。
  
有了前幾次的經驗,我完全不敢跟她聯絡。
  
托寶櫻的福,大家對我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要挽回這種情況,大概就只能透過家聚了吧?
  
於是我把大家約出來吃家聚。
  
  
「那我們就晚上六點校門口集合喔。」我在群組裡面發言。
  
「學長,可以直接在餐廳集合嗎?」寶櫻說。
  
「可以啊,那我們六點半在餐廳門口集合。」我對寶櫻唯命是從。
  
  
到了吃飯當天,我站在餐廳門口,遠遠的看到寶櫻、學弟跟小學妹有說有笑地從捷運站走出來。
  
  
「你們在路上遇到的嗎?」我問。
  
「沒有,我們另外開群組,約好在校門口集合一起過來的。」寶櫻說。
  
「……」
  
  
可惡啊,排擠我嗎?
  
沒關係,我一定在吃飯的時候把不好的印象反轉過來!
  
我要讓妳們感激涕零地慶幸有我這個學長!
  
服務生確認預約後,我們很快進入餐廳就座。
   
  
「……痾,大家為什麼要離我那麼遠?」我問。
  
「還好吧,從客觀的距離來看,我們跟學長的距離在十公尺以內喔?」寶櫻皺眉,好像我問了很愚蠢的問題。
  
「可是寶櫻,這裡是餐廳,從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主觀距離來看,妳們完全就跟我坐在不同桌。」
  
「請學長多少顧慮一下我們還有大一學妹,這種程度已經是極限了。萬一被別人誤會我們是一起來吃飯的話,我會很困擾的。」
  
「我們就是一起來吃飯的啦幹!妳平常是想我距離妳多遠啦!?」
  
「可以的話,希望學長能夠退到大氣層以外。」寶櫻理所當然地道。
  
  
就這樣,我獨自用完了餐,並且結了四個人的帳。
  
當時的我覺得寶櫻真是邪惡透了。
  
但那全是因為我還沒有真正瞭解寶櫻。
  
我對寶櫻這種奇特生物的認知,才剛剛開始而已。
  
   
  
#寶櫻與她的快樂夥伴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標題

圖書館依照圖書主題內容提供有系統的組織排列圖書資料方式,

一為分類法(Classification),

一為標題表(Subject Headings List)。

分類提供一種有邏輯的、有秩序的線性方法安排文獻資料,

而標題(Subject Headings)則提供一種較隨意之文字順序來排列文獻資料所包含的觀念,

因此使得分類法的線性安排特色增加另一種空間。   

標題定義為:書目紀錄之一種檢索點,常由一個字或片語所組成,用以代表一文獻作品的主題。

今日在資訊分析時常區分為

前組合索引(Pre-Coordinate Indexing)與後組合索引(Post-Coordinate Indexing)2種方式。

前者為選擇適當名詞,在作索引時即將其事先組合起來;而後者,為先將代表文獻之名詞或代碼輯字順排序之主題目錄。

目前所有已出版之標準標題均採用前組合索引方法。 

標題有雙重目的:

(1)為確認有關某一主題的相關文獻資料;

(2)使資訊使用者找到相關主題的資料。

但此二目的之間存有溝通的問題,二者皆需將一系列的名詞,盡可能與資訊使用者希望找到資料之主題配對。

倘若觀念與名詞之間僅是1對1之單純關係,則容易配成找到資料,

但是一觀念經常可以許多文字來表達,兩另有些觀念則很難用一文字來代表,所以文字與觀念之配對關係實不簡單。


   現代標題系統主要源自美國克特(Charles A. Cutter)之〔字典式目錄規則〕(Rules for a Dictionary Catalog),

從克特此一主題款目規則後來衍生出美國兩種著名的標題表:

〔美國國會圖書館標題表〕(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與
〔席爾斯標題表〕(Sears List of Subject Headings),

此二標題表將克特理論予以修改與增加。


前美國國會圖書館主題編目組長海金斯(David Judson Haykin)整理歸納標題表選擇名詞原則有4:

(1)以讀者為中心(The Reader as Focus),選作標題時,必須時刻想到讀者如何找尋目錄,以讀者之資訊需求為標題選擇之主要原則;

(2)統一性(Unity),主題目錄必須將一標題之所有相關圖書資料聚合在一起以便使用者查找;

(3)實用性(Usage),標題之選擇必須能代表一般性使用,避免讀者找不到圖書;

(4)專精性(Specificity),標題選用之名詞必須盡可能專精與特殊,專精性名詞遠較一般化為佳。

   選用主題標目時若遇到許多相當名詞,其選擇原則應考慮到:

(1)應為大眾最熟悉之名詞;

(2)其他目錄經常使用之名詞;

(3)意義最清楚之名詞,避免選用意義不清之名詞。

(4)字順排列較前之名詞;

(5)可將相關主題排列於鄰近之名詞。


一般標題之形式有:單字標題、形容詞片語標題、連接詞片語標題、前置詞片語標題、外加限定語標題、倒置標題等。


標題也常用各種複分使標題更確切,如內容複分、地區複分、年代複分、形式複分等。


將相關標題,同義名詞加以連結則需用參照(Reference),此為標題之間的指標,它的作用是指引檢索者不同的檢索點逐步找到所需的資料,

一般有使用參照(Use Reference)參見參照(See Also Reference)、一般參照(General See Also Reference)等。 


  〔美國國會圖書館標題表〕至1995年已出版第18版,該表為自1898年由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始建立所累積之標題。目前美國學術圖書館及中,大型公共圖書館普遍採行該表,並且對世界各國圖書館也有深遠之影響。美國國會圖書館初以1895年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出版之〔字典目錄使用之標題表〕(The List of Subject Headings for Use in Dictionary Catalogs)為基礎,而逐步建立起標題表,1909至1914年間出版第1版〔國會圖書館字典目錄使用之標題〕(Subject Headings Used in the Dictionary Catalogue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至1975年第8版改為今名。   〔席爾氏標題表〕已出版至14版,廣為美國小型公共圖書館與學校圖書館使用,與學術圖書館、研究圖書館常使用之〔美國國會圖書館標題表〕相比,其範圍較小且內容較為一般性。追溯其歷史,早期席爾斯(Minnie Earl Sears)準備製作第1版時,希望提供給小型圖書館一套比美國圖書館學會(ALA)與〔國會圖書館標題表〕更合適其需求之標題表。於是在1923年出版〔小型圖書館標題表〕(List of Subject Headings for Small Libraries),係以9所編目信譽良好之小圖書館所使用之標題為主所製成的。席爾斯早期即主張標題詞需要統一性(Uniformity),所以遵循〔美國國會圖書館標題表〕之格式,如此當一圖書館在席爾斯標題表找不到標題時,或發展成為大型圖書館館藏時可轉用國會圖書館標題表,所以此2標題表關係密切形同兄弟。   〔中文圖書標題表〕於民國82年(1993)由國立中央圖書館編目組編訂完成,係依據該館編訂之〔中文圖書標題總目初稿〕一書增補修訂而成。標題詞主要依據賴永祥先生編訂之〔中國圖書分類法〕,和該館編訂之〔中國圖書分類法(試用本)〕,標題詞是該館在編目工作中補訂增入。其目的在於為一般綜合性圖書主題編目時,提供選擇標題詞用,全書共分4部分:序論、一般複分標題、標題主表、與分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