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豔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
網路價$315
123 加入購物車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複製連結
別人也看了
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附「坐看雲起:蔣勳的唐詩朗讀」CD)$315
大腦喜歡這樣學:先認識自己的大腦,找到正確的思考路徑,就能專注、不拖延,提高記憶力,學會如何學習$261
52Hz, I love you 套組(電影同名改編圖文書+不孤單‧影像手記書+電影書衣海報+PERTHS KEY 五月玫瑰純露)$394
深刻地讀首唐詩吧!
唐詩的美,折射著帝國的輝煌,與盛衰的滄桑,
鐫刻著美化的痛苦、詩意的寂寞、優雅的悲哀,點點滴滴都是浪漫。
一千多年前詩人們驚人的感知能量,詩作中蘊藏的文化密碼與人性奧祕,
終將跨越時空,與我們相遇。
【隨書加贈】
《唐詩習字小帖》,32開,36頁,由鋼筆字冠軍葉曄詩文題字示範,收錄六首唐詩名作。從一筆一畫的書寫中,抓住詩人凝鍊情感的瞬間,展現真正的溫情與敬意。
唐詩是多麼優美而深刻的世界,
那不是過去的遺跡,而是現代的預演;
而你,讀懂了嗎?
亞里斯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魯迅又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詩歌,是唐朝詩人抒情言志的表達,是文字藝術的追求,是抓住貴重的瞬間,加以凝視、傾注情感的頂點。唐詩是我們的前世朋友,是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文化根柢,更是我們美感與人生體驗的啟蒙者。
然而,經過千年的轉衍,這些琅琅上口的詩詞,是否常常烙印著美麗的誤會?在詩的美感中,其實存在著無比幽深,那與之生命共鳴的鏈結是否已不經意失落?
六大主題脈絡: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宇宙觀
孔子因為一隻被捕獲的麒麟而壯志俱灰,反而突顯了李白的千秋志向?「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展現了怎樣望向宇宙的豪邁氣魄?
‧王維——〈雜詩〉「寒梅著花未」的提問心理
王維遇到久別的鄉親時,問的為什麼是「寒梅著花未」?這首〈雜詩〉和辛棄疾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一個不敢問,一個不敢說,隱含的竟是人性絕對的孤獨?
‧李白——〈清平調詞三首〉的愛情頌歌與奇蹟
〈清平調〉從天上到人間、從歷史到現在、從虛構到真實,有著最精密的結構安排?「可憐飛燕倚新妝」一語,李白真有諷刺楊貴妃的意思?整組詩最美的一句,為何是「長得君王帶笑看」?
‧杜甫——〈月夜〉的妻子形象
歷代詩人對妻子的描繪有何玩味處?什麼是男性凝視的宮體豔情詩?詩聖杜甫又怎麼看待他的妻子和家庭生活?
‧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女」的新造型
琵琶女到底是不幸的可憐女子,還是庸俗到盲目的膚淺女子?「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在琵琶女身上投射了怎樣的自我潛意識?
‧李商隱——〈錦瑟〉的悲劇性格
〈錦瑟〉為何是李商隱的天鵝之歌、自我的墓誌銘?他的性格為何是「習慣於絕望」?「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們竟然都讀錯了?
此書是一趟重新理解唐詩之美的驚豔旅程。唐詩的字行密碼,那濃縮的、凝鍊的、深邃的、華麗的,一種無以名狀的無限,終於,即使闔上書本,仍能繼續安頓在心裡。
★本書特色:
‧Coursera x NTU 臺大開放式課程 超高人氣講師歐麗娟,繼《大觀紅樓》之後,以畢生研究唐詩的能耐與才情,再創唐詩品讀熱潮。
‧聚焦從初唐到晚唐的六大詩人: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六大詩作:〈登幽州臺歌〉、〈雜詩〉、〈清平調詞三首〉、〈月夜〉、〈琵琶行〉、〈錦瑟〉;探討包括:宇宙意識、絕對的孤獨、真正的愛、妻子形象、「嚮往之我」和「真實之我」的矛盾、幻滅與絕望等人性與文化內涵。
‧旁徵博引220餘首詩詞相互參照;援引中外學說深化論點;涵蓋創作時空背景的爬梳、詩人性格的尋索,以及詩作意涵的不斷抽絲剝繭、層層探掘。彷彿讀推理小說般透析玩味,飽含巨大的知識能量與心靈能量。
★名人推薦:
【驚豔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方文山(知名作詞人)
余光中(詩人、文學家)
吳勇宏(宜蘭高中國文科老師)
祁立峰(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洪美雀(陽明高中國文科老師)
徐秋玲(北一女中國文科老師)
陳美儒(建國中學國文科老師)
葉 曄(《手寫美行》作者)
葉丙成(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詹宏志(PChome Online董事長)
謝金魚(「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
臺大中文系歐麗娟教授近又深入《驚豔唐詩》,推出其新闢之思路,實在可嘉可賀。我國文藝若缺唐詩,必遜色多矣。──余光中(詩人、文學家)
我閱讀本書的經驗,每段輒有心得,每章皆有啟發。我們常說「詩無達詁」,但讀歐老師解唐詩,這些詩境深說淺解到了歸結處,我才終於讀懂那些字行間最機括隱晦的密碼,見山終而又是山了。──祁立峰(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既定解讀的重新考據,依循著書內的探索軌跡,拓寬了原本的觀看層面,讓我有種豁然開朗之感。──葉曄(《手寫美行》作者)
歐老師引領著我們,與六位詩人走過大唐興衰,從他們的名作深入感受古人的理想抱負、苦惱憂鬱與生活情趣,也再度啟蒙我們對生命的感動。──葉丙成(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此書以唐詩為出發點,觸及不同面向,有別先前論詩著作的縱向詮釋,開展橫向面的討論,兩相結合,建構唐詩立體化的觀照,開出解詩、讀詩的新路徑。──吳勇宏(宜蘭高中國文科老師)
透過爬梳相關史料與典籍,歐老師將詩歌中的情感還原,帶我們看見真實的人性。在歐老師的筆下,這些人物重新活了過來──用自己原有的生命方式。──洪美雀(陽明高中國文科老師)
這是一本顛覆唐詩教學手冊的好書。每一章節既有古今徵引,亦有翻案考證之實。清晰的問題意識配合完整的知識圖像,讓唐詩唐人的幽微情思立體顯影,並能以古見今,回應當代心靈,鄭重推薦!──徐秋玲(北一女中國文科老師)
十分喜歡《驚豔唐詩》,透過其絕佳妙筆,牽引我們從特殊的面向角度重新品味唐詩的美感。我願全力推薦這樣的好書給所有愛好文學、又等待正向能量的讀者。──陳美儒(建國中學國文科老師)
★內文試閱:
‧前言:
〈知人論詩,真正的溫情與敬意〉
唐代可說是中國詩歌的高峰,傲視古今,其中蘊藏了深厚的文化與人性內涵,也可以說是世界性的文化遺產。
雖然表面上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就活在這些詩人的庇蔭之下,但猶如孟子所言:「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孟子‧盡心》)過去所經歷的已經化掉了、看不到了,但它留下神妙的力量,影響了後來的世界,所以過去仍然是永恆地存在著。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都有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在現在奮鬥,為了未來而努力,但憑藉的是過去許多已經化入思想意識裡,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文化根柢,何況那些膾炙人口、觸動人心的美麗詩篇,至今依然琅琅上口?
就像宋李之儀〈卜算子〉所說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雖然看不見,但卻品嘗著一樣的生命之泉,被一樣豐沛深刻的文化所滋養。身在長江尾的我們,可以遙望長江頭的無數先人,更可以在溯溪而上的過程中,感受到身心的洗禮。
在文化的長江大河裡,涓滴都是智慧的寶藏。不是只有《紅樓夢》帶領我們領略複雜的人性與存在的酸甜苦辣,何況《紅樓夢》之所以如此優美,也來自於一千多年前的詩詞情韻,小說中把盛唐當作是詩歌藝術的神聖經典,對盛唐詩人推崇備至;又充分吸收了中晚唐獨特的殘缺美學,形成了一股瀰漫於字裡行間的悲涼之霧,並且塑造出一個魅力無窮的林黛玉,這些都說明了唐詩的深厚影響力。
可以說,唐代的詩人與名篇早已成為所有華人共同的前世朋友,隨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永遠地活著,伴隨著成長,一起喜怒哀樂,更成為美感與體驗的啟蒙者,教我們怎樣感受春花秋月,教我們如何面對人生困境,也教我們行走生命之路的種種方式。
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
唐代之所以能夠誕生出如許眾多的偉大詩人,必然和整個時代環境的深厚博大息息相關。就像巨大的樹木必然有整個森林作為支撐一樣,如果杜甫誕生在今天,他就很可能不會成為杜甫,而會成為其他的人才。
當然,不可能每個唐朝人都會作詩,而且寫詩並不是傳統文人的最高目標。很多人以為唐朝人把創作詩歌作為人生的最大價值,以為唐朝人都以身為詩人為榮,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誤解。畢竟在以儒家思想為終極信念的傳統社會之下,文人的最大人生價值還是在於經世濟民,除非極少數的特殊情況,他們最大的努力還是在於實現政治理想;詩歌則是抒情言志的表達方式,是文字藝術的追求,兼作公共交流的媒介。
杜甫就說得很清楚,「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國家社會的群體事業才是這些充滿理想的知識分子的終極信念,他們希望可以為堯舜般的聖君奉獻心力,實踐王道,讓社會淳厚、百姓安居樂業;因此直到晚年年老體衰,無能為力的杜甫已經完全放棄出仕做官的道路,還殷殷期盼年輕人可以接棒,薪火相傳。所謂:「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御〉)意思是說,「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就交給你們這些年輕人了,你們要早一點占據重要職位,做大官才能做大事,在職位上想的不是個人名利權勢,而是努力為國家百姓奉獻生命。
因此,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就成為王安石最喜歡的詩句,它深深觸動了傳統知識分子的內心,表達了他們共同的志業與熱情。連生性瀟灑的李白也沒有例外,他到了晚年遇到安史之亂時,仍然沒有放棄「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的建功立業、為國效勞,這就可想而知,以為寫詩是唐朝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實在是很大的誤解。
然而,在傳統文化之下,詩歌也確實成為文人追求藝術、表現自我的最重要方式,只要受過教育,能夠讀書寫字的人,大都有讀詩的興趣和寫詩的能力,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雅」文化、菁英文化的核心之一。可以說,詩歌是唐代文人紀錄人生的生活日記,也是他們在人際關係中來往溝通的書信,甚至是他們參加科舉考試的必要工具,不僅用來抒情言志,也有助於實踐理想,所以得到了最大的實驗和開拓。古典詩的豐富深刻,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的,唐詩就是最登峰造極的藝術成就。
對於唐詩,明代詩評家胡應麟曾有一番精彩的描述:
甚矣,詩之盛於唐也。其體則三、四、五言,六、七、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靡弗備矣。其格則高卑、遠近、濃淡、淺深、巨細、精粗、巧拙、強弱,靡弗具矣。其調則飄逸、渾雄、沉深、博大、綺麗、幽閒、新奇、猥瑣,靡弗詣矣。其人則帝王、將相、朝士、布衣、童子、婦人、緇流、羽客,靡弗預矣。(《詩藪‧外編》卷三)
意思是,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詩歌作品,還有各種不同身分的創作者,都使得詩歌的事業無比宏大遼闊,輝煌燦爛。難怪魯迅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這幾句話固然是言過其實,但也表達出唐代詩歌的偉大成就。
在如此熾烈的藝術熱誠之下,創作詩歌變成了全民運動,也延續了將近三百年。在還保留到今天的唐詩中,一共有大約五萬首、二千二百多位詩人,他們來自廣大的社會土壤,從各個角落裡孕育、生長、勃發,互相激盪,也前後傳承,他們彼此對話,也互相成就,這才匯集出如此汪洋澎湃的文化大河。也正是在這樣龐大的支援體系之下,最卓越的靈魂就會脫穎而出,最偉大的傑作就會橫空出世,讓藝術更加提升,也帶來飛躍的進展,文化的長江大河就隨之更加綿延壯大了。
若是把唐詩的特色與宋詩相比,在對照之下,便更能顯出其強大的魅力。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在分析唐、宋詩的特質時便指出,「唐詩顯得如火中焚,緊湊而激烈。簡言之,在匆匆趨向死亡的人生過程中,詩人作詩只能抓住貴重的瞬間,加以凝視而注入感情,使感情凝聚、噴出、爆發。詩人所凝視的只是對象的頂點」,因而詩歌是凝縮簡鍊的;而宋代詩歌就比較是說理性的,偏向抽象哲理的表達,以及直線的呈現,不像唐詩是一個飽滿的整體意境,特別耐人尋味,也更必須經過咀嚼玩味,才能體悟出其中的深沉與飽滿。
正因為唐詩是如此之盛大豐美,為了挖掘、闡發唐詩中既美麗又深刻的人性內涵,這本書並不走通俗性的、介紹性的方向,像入門導讀一樣的蜻蜓點水;也不作感性的賞析,停留在對唐詩有多美的一般說明上;而是想要帶領大家重新理解那些耳熟能詳的詩人,以及膾炙人口的名篇,去挖掘原來所沒有看到的,澄清積非成是已久的,探測一直所不知道的。
古人的思想感受和我們很不一樣
當然,在看這些一千多年前的詩人和詩歌時,絕不能用望文生義的方式做直覺的理解,尊重歷史、設身處地,是我們現代人面對傳統文化最必須建立的態度。蘇聯學者伊‧謝‧科恩(Igor S. Kon)在《自我論:個人與個人自我意識》清楚地提醒大家:
一知半解者讀古代希臘悲劇,天真地以為古代希臘人的思想感受方式和我們完全一樣,放心大膽地議論著俄狄浦斯王的良心折磨和「悲劇過失」等等。可是專家們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古人回答的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專家通過精密分析原文、詞源學和語義學來尋找理解這些問題的鑰匙。這確實很重要。
這段話中談到幾個重點,首先,現代讀者必須要注意,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感受方式來理解古人,在價值觀或意識形態懸殊的情況下,古人的許多思想感受和我們是很不一樣的;而且我們要尊重別人(尤其是古人),他們所思考、所苦惱、所追求的,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問題,以為古人也都是在追求平等、自由,都是在渴望婚姻戀愛可以自主,那樣是不行的。事實上,古人所面對、所要回答的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如果不放掉現代人的價值觀或意識框架,就不容易真正了解古人。
再者,除了心態上要調整之外,作法上更要多下苦工,不能隨興地用直觀的感覺來解釋,何況真正的知識永遠是千錘百鍊才能獲得的,所以科恩才會說「專家通過精密分析原文、詞源學和語義學來尋找理解這些問題的鑰匙」,這當然不是件輕鬆的事。對於一般人性而言,這段話猶如暮鼓晨鐘!
必須說,雖然唐詩是華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也是最受歡迎的古典文學作品,但其實讀者往往愛其美而不知其真,尤其是經過近代歷史性的巨大斷層之後,現代讀者更常常以字面或常識望文生義,投射了並非其本來面目的不實幻影,美則美矣,卻往往是美麗的誤會。本書將選取最知名的代表性篇章,期望達到以下的目標:一、釐清文字與內容的謬誤,避免一再以訛傳訛;二、還原詩歌的真正涵義,示範解讀古典文學的應有作法;三、正確地知人論詩,展現對古人真正的溫情與敬意。
我們將針對生活於整個唐代,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選出六大詩人,針對他們的名作提出幾個問題並給予解答,例如:
陳子昂真的完全反對六朝,以復古為目標嗎?繼承並且發揚了復古路線的李白,他的人生終極追求究竟是什麼?
王維遇到久別的鄉親時,問的為什麼是「寒梅著花未」?那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
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是否有諷刺楊貴妃的意思?當時李白眼中所看到的,玄宗與貴妃之間又是怎樣的愛情?他們兩人是否有不為現代人所知的一面?
既然談到了婚姻愛情,我們也來看看杜甫是怎樣看待他的妻子的?傳統婚姻中是否就不存在著愛情?愛情是否只有我們現代人所以為的樣態?〈月夜〉這首詩會帶給我們完全不同的視野,並且讓我們清楚看到,杜甫是怎樣地因複雜而豐富,而唐朝的偉大又確確實實應該歸功於六朝,長江大河不可能只有一個源頭。
接著,我們要重新分析白居易「琵琶女」的新造型,以及白居易在琵琶女身上怎樣投射了自己的潛意識。最後,這本書要告訴你,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真正的意義,我們又是怎樣地在誤會中愛上了這首詩。
‧摘文
〈〈錦瑟〉詩的意象特點〉
美麗與哀愁的共同結晶
現在我們來看〈錦瑟〉這首詩: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中的意象充滿了淒美浪漫的情調,但首先必須注意到,不僅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是在作者人生的最終時刻,並且其中所運用的意象也都是李商隱一生所偏好的集大成,過去在創作文字中持續閃爍的吉光片羽,都匯聚到這首壓卷的代表作裡。
其實,凡是李商隱所好用的詩歌意象,大都具有同一特點,也就是美麗與哀愁的共同結晶,「錦瑟」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種意象,其他還有「曉夢」、「春心」、「無端」等等。以「春心」而言,這個詞一共出現兩次,包括:「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無題四首〉之二),以及〈錦瑟〉這首詩所說的「望帝春心託杜鵑」。追蹤這個詞彙最早的源頭,是來自《楚辭‧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如此一來,屈原那執著不悔的、浪漫多情的精神已經為它灌注了純淨優美的血脈。
這是一份無比純潔、執著、美好的心靈,可又那麼脆弱而容易受到傷害,於是李商隱的詩中更常出現「傷春」這個詞,例如:
‧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寄惱韓同年二首〉之二)
‧年華無一事,只是自傷春。(〈清河〉)
‧莫驚五勝埋香骨,地下傷春亦白頭。(〈與同年李定言曲水閑話戲作〉)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流鶯〉)
‧君問傷春句,千辭不可刪。(〈朱槿花二首〉之二)
‧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曲江〉)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落花〉)
其中,〈落花〉詩所說的「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雖然沒有直接出現「傷春」這個詞彙,但其實更加清楚地表現出傷春的悲哀,因為那份無比美好的心靈,隨著春天的流逝逐漸殘缺殆盡,而所得的竟只有沾衣的眼淚而已。這已經初步顯示了李商隱一心追求美好的事物,卻又總是受到傷害的人生體驗。
而李商隱對這樣的人生充滿了無法理解的困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遭遇?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而造成這些現象的道理又何在?往往油然生起一種莫名所以的、無緣無故的無奈感,於是常常發出「無端」的感慨,成為李商隱詩中常常出現的語詞,諸如: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潭州〉)
‧秋蝶無端麗,寒花只暫香。(〈屬疾〉)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為有〉)
‧雲鬢無端怨別離,十年移易住山期。(〈別智玄法師〉)
‧人豈無端別,猿應有意哀。(〈晉昌晚歸馬上贈〉)
這些例句,都以「無端」表達一種事出意外、難以言詮而莫名所以的感受。不過,以上這幾個詞雖然在數量上頗為令人注目,卻並不是李商隱的特有現象,而是中晚唐詩人普遍常見的慣用詞,搜尋起來,不僅數量很多,而且內涵也很相近;因此,真正專屬於李商隱的專利,可以展現出他與眾不同的美學品味與心靈趨向的,是「曉夢」和「錦瑟」這兩個用語。
在《全唐詩》裡,「曉夢」這個詞一共出現二十一次,李商隱就占了四次,將近五分之一,是別的詩人所難以望其項背的,包括:
‧可要五更驚曉夢,不辭風雪為陽烏。(〈賦得雞〉)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詠史〉)
‧山驛荒涼白竹扉,殘燈向曉夢清暉。(〈夢令狐學士〉)
當然還有〈錦瑟〉這首詩的「莊生曉夢迷蝴蝶」,可見李商隱對這個詞彙的鍾愛。「曉夢」就是清晨破曉時所作的夢,由於接近日出的時刻,又是清醒之前所作的最後一場夢,因此曉夢的特點是短暫而清晰,正道出了追憶平生時,那記憶猶新卻又稍縱即逝的感受;何況「莊生曉夢迷蝴蝶」的夢境是如此美麗繽紛,有如莊子夢蝶一般,彩翼雙飛,栩栩然、翩翩然,與繁花互相輝映,夢中人當然流連忘返,沉迷不可自拔。
果然,李商隱直接提到「蝴蝶」的詩篇,約計有二十九首,並且這些蝴蝶意象多用於其首創的無題和準無題詩,點綴在詩人的夢裡夢外,正是那一片春心的化身;然而那小小的、輕盈的春天精靈,同樣是那麼脆弱而容易受到傷害,與春花一樣短暫,可以說是「傷春」的典型事物,點綴在曉夢中,更增加好夢難留的惆悵感。
更值得注意的是「錦瑟」這個意象,《全唐詩》裡總共只出現十一次,單單李商隱便用了四次,包括:
‧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房中曲〉)
‧新知他日好,錦瑟傍朱櫳。(〈寓目〉)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絃破夢頻。(〈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之二)
再加上〈錦瑟〉這首詩,比例高達三分之一強!最關鍵的是,〈錦瑟〉這首詩也是《全唐詩》中唯一一首用「錦瑟」作標題的詩篇。換句話說,唐代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中,沒有一個像李商隱一樣,眼光在錦瑟上流連注目,凝視著它不肯離開,到最後還全力為錦瑟打造出一首傑作,成為五萬首唐詩裡唯一一首以錦瑟為對象的詠物詩。可想而知,李商隱對之是多麼情有獨鍾!
作為李商隱所鍾愛的詩歌意象,李商隱特別偏好錦瑟的原因,一是它的美麗高貴。「錦」是華麗的織物,與「錦繡」有關的詞彙都是最美麗的象徵,所謂錦繡文章、錦繡大地、錦心繡口,都是如此;同樣地,瑟加上「錦」字,可見造型十分精美。《周禮•樂器圖》云:「雅瑟二十三絃,頌瑟二十五絃,飾以寶玉者曰寶瑟,繪文如錦者曰錦瑟。」可見錦瑟的美不是珠光寶氣的寶瑟,而是以「繪文如錦」展現出人文藝術的文化精神,代表一種知識的、性靈的美。
至於李商隱特別偏好的原因之二,則是「瑟」這種樂器本為悲哀的象徵,來自一個神話傳說,出於《史記‧封禪書》所載:
太帝使素女鼓五十絃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
原來「瑟」本身就是一個哀愁的意象,瑟之所以為二十五根絃,是被減半的結果,原本的五十根絃悲淒愴楚至極,甚至連太上忘情的天神也為之動容,到了完全無法承受的地步。可見瑟這種樂器的聲調何其哀怨,它那內在深蘊著的哀傷,令人推測如果琴絃加倍的話,就連最偉大的神也都會被悲哀淹沒。這可以說是一個後設的神話,用來解釋瑟的悲劇感染力,而濃厚的神話色彩更反過來使它染上了迷離淒美的深沉悲劇感。李商隱不僅選了瑟這個悲哀的樂器,更偏偏要用五十根絃的瑟,所謂「錦瑟無端五十絃」,一方面是切合當時的年齡約數,一方面更是要藉以傳達那「載不動許多愁」的悲劇一生。
於是,錦瑟這種文彩華美卻音聲甚悲的樂器,金玉其外、酸澀其內,代表了一種柔美深情的心靈,而寓有無限的沉痛與悲感,本來就是一個美麗與哀愁的共同結晶。就像李商隱的心靈和他的人生一樣,努力追求美麗,但美麗卻同時滲透了悲傷的淚水,很美又很沉重,遂成為李商隱反覆致意的一個特殊象徵。
四句神話傳說,迷離不清的暈染效果
除了大量總匯了這類美麗與哀愁的意象之外,〈錦瑟〉這首詩的第二大特點,就是充滿了迷離不清的暈染效果,而這種效果主要是運用超現實的神話傳說來達到的。
第一句的「錦瑟無端五十絃」已經開啟了神話視野,中間兩聯的四句更是一路神遊物外,讓我們深入到陸地、海底中展開無限的想像。以第三句的「莊生曉夢迷蝴蝶」來看,此句用「莊周夢蝶」的典故,《莊子‧齊物論》云: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其中夢是虛幻的,化蝶更是幻中之幻,一切都失去了真實的界限,已經展開了一個超現實的空間。
接下來的第四句「望帝春心託杜鵑」,運用的是周朝末年蜀王望帝死後化為杜鵑(即子規)鳥的傳說,來表達一種生生世世傳承不絕的執著。《說文解字‧隹部》於「巂」字下云:「一曰蜀王望帝婬其相(即鱉靈)妻,慚,亡去,為子巂(即子規)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曰是望帝也。」又唐代劉良注左思〈蜀都賦〉時,引《蜀記》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號曰望帝。宇死,俗說云宇化為子規。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也。」另外,晉朝常璩《華陽國志‧蜀志》亦載:
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案:開明即鱉靈之號)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
各種的傳說版本有詳有簡,互有出入之處,但都表現了一種生死不移的執著,而人鳥之間的異類轉化、世世代代的生命流轉,都只有在傳說中才能出現。同時,望帝化為杜鵑鳥,又延續了莊周夢蝶的物化形態,只是一個迷醉不已、一個悲願不息,都表現出不為現實所拘限的超越性。
至於第五句的「滄海月明珠有淚」,更可以說是李商隱運用典故純熟至極的表現,把「月明珠圓」及「鮫人泣珠」兩個傳說巧妙地融為一爐,毫無「獺祭魚」式的堆砌,反倒天衣無縫、出神入化。前一個典故反映了古代天人感應的連動思維,左思〈吳都賦〉云:「蚌蛤珠胎,與月虧全。」李善注引《呂氏春秋》曰:「月望則蚌蛤實,月晦則蚌蛤虛。」意謂蚌珠隨月亮圓缺的形狀而產生相應的變化,則當月明之時,蚌珠的形態體積勢必最為碩大圓潤。
鮫人泣珠的故事則見於《博物志》卷三:
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又左思〈吳都賦〉劉良注云:
鮫人,水底居也。俗傳鮫人從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積日賣綃。……鮫人臨去,從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滿盤,以與主人。
據此而言,珍珠便是海中鮫人的眼淚所化成的。如此一來,「月明珠圓」及「鮫人泣珠」這兩個傳說就擴大了眼淚的滲透力,形成了以下的等同關係:
月(明)=珠(碩大)=眼淚(盈溢)=悲傷哀淒(至痛)
於是從天上的月亮到海中的珍珠,都被淚水所浸透,處處也就瀰漫著悲哀的本質;何況那由淚水所凝結而成的碩大珍珠上,竟又「有淚」,是為「淚中之淚」,原來眼淚作為悲哀的結果,又可以進一步悲哀到流出眼淚,那淚水綿延不盡又生生不息,其悲哀傷痛的非常程度實在難以想像!
接下來,李商隱從另一個截然相反的角度,跳躍到溫馨和暖的幸福體驗,第六句「藍田日暖玉生煙」呈現了一片春夏沖融的氤氳氣息。藍田,又名玉山、覆車山,在今陝西藍田縣,唐朝徐堅《初學記》卷二十七引《京兆記》云:「藍田出美玉如藍,故曰藍田。」而李商隱這一句所用的意象,很可能是來自中唐詩人戴叔倫所說的幾句話,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八提到:
司空表聖(案:即晚唐詩人司空圖)云:「戴容州(案:即戴叔倫)謂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李義山「玉生煙」之句,蓋本於此。
這一句雖然不是來自神話傳說,仍然充滿了一種神話世界般的意境,那「玉生煙」的景象可望而不可及,可遠觀而不可近看,可以具體感受卻無從描述,有如置身於寧靜安詳的樂園裡。
「遺貌取神」,回顧一生的過眼雲煙
解釋至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指出,李商隱之所以要運用超現實的神話傳說來達到迷離不清的暈染效果,主要就是為了呈現「追憶」的特質。
一開始李商隱就說「錦瑟無端五十絃」,以「五十絃」為言者,乃如李商隱在〈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後夢作〉一詩中所說的「雨打湘靈五十絃」一般,都是捨棄現實世界中瑟器二十五絃的通俗形製,以極言其人神同悲的哀淒怨苦;又因為「五十」之整數恰恰是李商隱此際年歲的近似值,更能夠觸動詩人因物起興的微妙感應,所以下一句便接言「一絃一柱思華年」,意謂五十根絃繫在五十根琴柱上,每一絃一柱都令人想到過去四十七年來的美好時光,從而引發中間兩聯四種不同的人生感受。
然而,「錦瑟五十絃」固然完備地呈現其一生的整體歷程,卻又加以「無端」一詞,則更添注一種無可奈何的迷惘惆悵之情。「無端」者,謂無緣無故、沒有原因;一說為「無心」之意,其實應以前者為是。也就是當詩人面對如此兼具美麗與哀愁的錦瑟時,內心中所興起的,竟是一種難以理解而充滿疑惑的無端之感。原來整個一生悲歡離合的經歷與喜怒哀樂的遭遇竟然都是無法解釋,也無從究詰,更欠缺理性的答案;一切都是冥冥中一股無名力量的展現,它隱身在茫昧之中隨意撥弄命運的齒輪,於是被迫啟動而不斷向前展開的無常人生,「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切的解答。
換言之,無論是幸或不幸,是美麗或哀愁,是人生際遇或歷史發展,都是出自那深不可測的形上命運的奇異決策,受贈者只能被動承接命定的結果,根本無從預知,也無力抗拒,更不可能扣問答案。因此,當李商隱在代表了一生的「五十絃」之前冠以「無端」一語,便深深呈現出李商隱回首一生的前塵往事時,那種無以名狀、難以言詮的迷惘之感。因此清人薛雪評曰:
此詩全在起句「無端」二字,通體妙處,俱從此出。意云:錦瑟一絃一柱,已足令人悵望年華,不知何故有此許多絃柱,令人悵望不盡;全似埋怨錦瑟無端有此絃柱,遂致無端有此悵望。卽達若莊生,亦迷曉夢;魂為杜宇,猶託春心。滄海珠光,無非是淚;藍田玉氣,恍若生煙。觸此情懷,垂垂追溯,當時種種,盡付惘然。對錦瑟而興悲,歎無端而感切。如此體會,則詩神詩旨,躍然紙上。(《一瓢詩話》)
被「五十絃」所觸動的詩人,在悵望不已之後,禁不住從「五十絃」的籠統中進一步深入,將此無端形成的五十絃一一玩味、細細尋索,而產生「一絃一柱思華年」的悠然懷想。
所謂「華年」者,與一般作為「年歲」同義詞的「年華」不同,意指美好的歲月。此處作「華年」而不作「年華」,固然是因為「華年」一詞以「年」字為句尾,正可以和全詩押韻,而更收音節流動諧暢的音樂美感;但另一方面,「年華」一語不過是對人生歲月的泛泛描述,具備的僅僅是對應於物理現象的客觀意義,而「華年」一詞則是對此人生歲月無比珍愛的特殊指稱,其中蘊含的更是一種出於個人情感的主觀評價。
換言之,無論一生遍歷多少傷痛苦楚,詩人對這樣的一生都還是充滿了珍愛憐惜之情,因此生命中所經歷的每一年、每一事,都同樣促使他緬懷不已;或者說,詩人對他所經歷的每一年、每一事,都那麼清楚地意識到它的存在重量,因此事事物物都深深刻鏤在他的生命歷程中,有如淪肌浹髓般無時或忘。
如此,則「思」字並不僅僅是出於情感耽湎的「懷思」之思,而也是來自心靈觀照的「省思」之思。對過去一生種種情事既懷思又省思的李商隱,在一往情深的耽迷之中,卻又深深體認到一往不返的幻滅,當那眷戀難捨的懷思與悲觀察照的省思交織雜糅之際,便迴盪出一首纏綿悱惻的哀歌。
而接下來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四句,分別是李商隱所懷思的華年中,種種令他終身緬懷不已的遭遇與感受,同時也直接貫徹到第七句的「此情可待成追憶」,是為「此情」所綜攝的幾個內涵。
首先,「莊生曉夢迷蝴蝶」即領銜展現出一種耽溺執迷的情感型態,而這正是李商隱性格中最鮮明的一個特徵。此句用莊周夢蝶的典故,但李商隱除了藉以呈現他對人生中美好事物深深沉湎的忘我情境之外,復又加上原典所無的「曉」字、「迷」字,用以表現往事的美好如清晨的曉夢般短暫,卻又如蝴蝶般令人深深眷戀而迷醉。清晨時那令人迷醉的美夢是何其清晰,又何其短暫!
李商隱便藉由這樣的曉夢傳達了無限美好、無比眷戀卻又無力挽留的無奈愴痛,如此一來,整句詩非但沒有莊子的達觀逍遙,更欠缺與萬物同化的灑脫自適,反而帶有李商隱特有的性格烙印――亦即將全部的情感投注在美好卻十分短暫的對象上,一往情深而執迷不悔。當他將全部的情感投入時,獲得的固然是酣然昇華的深美體驗,然而因為投入其全部情感的對象卻只有極為短暫的存在時間,則傾心投入之後不久,便幾乎是立刻就要面臨幻滅,那先前投入的全部情感因為失去基點而陡然落空,整個生命也就勢必被架空而徬徨無託。
因此,在投入了全部的情感之後,那如清晨曉夢般令人沉迷的短暫時光,就像流星霎時照亮了生命的黑幕卻又瞬間消逝,除了留下清晰的回憶之外,便只創造出無盡的苦澀與無望的緬懷;徬徨無所託的熾熱情感又必須尋求出路,於是終其一生,李商隱都在迷醉與幻滅中擺盪掙扎,塑造出一個失落了美好記憶而在無垠的黑暗中徬徨無依的靈魂,注定只能孤獨地在無底的深淵中無望追尋。
而此一追尋僅僅只用「春蠶到死絲方盡」的一生是不夠的,為了把情感意志繼續擴延下去,就必須跨越死亡的界線,更進一步將希望託諸來生的緣會。因此接著「莊生曉夢迷蝴蝶」之後的「望帝春心託杜鵑」一句,便是運用周朝末年蜀王望帝死後化為杜鵑鳥的傳說,來表達一種永世不息的盼望。李商隱在原始內容上又復添加了「春心」與「託」字,則更傳達其情志如春般的珍貴芳美,以及那嘔心泣血般的悲淒哀苦;而這美好卻悽愴的心靈,將如望帝一般寄託在杜鵑鳥世世代代的啼鳴中而永恆不絕、生死不滅。其「美好」啟下聯下句的「藍田日暖玉生煙」,而其「悽愴」則引出下聯上句的「滄海月明珠有淚」。
「月明珠圓」及「鮫人泣珠」兩個典故經過李商隱的融併裁鑄之後,便產生了新的意義,即在此月明之際,由淚所凝成的珠最為碩大圓潤;而這同時,最充盈飽滿的眼淚之上竟又「有淚」,這就形成了「淚中之淚」此一哀甚悲絕的徹底傷心之境。此乃昔日人生遭遇中,包括漂泊之苦、喪妻之痛和失志之悲在內的種種不幸的寫照,而至今淚光依然閃爍。
但除了飽漲的淚水之外,浮光掠影的往事中依然閃現了幾許溫存的記憶,當那記憶被召喚而來時,暖融輕柔的氛圍沁人肌骨,足以令人遍體生春,接下來的「藍田日暖玉生煙」一句,就是總括李商隱一生的甜美夢想的意象感受。全句以日之溫熱、玉之瑩潤和煙之迷離,交織出一種遍身和融、暖馨洋溢的無限溫藹之情,代表過去所擁有過的美好經歷和溫暖感受,但其存在卻如煙似霧一般的虛幻而難以把捉。
整體來看,當李商隱「一絃一柱思華年」時,令他繾綣緬懷的種種追憶,濃縮了人生中重要的各種人生體驗,詩中用「曉夢迷」、「玉生煙」的層層皴染,以及「託杜鵑」、「珠有淚」等神話傳說的幻化虛寫,渲染出極其濃厚的非現實的夢幻色彩,使得全詩籠罩在一片朦朧迷茫的意境中,這正顯示了回顧往事的特質。
李白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詩中,也寫到他在結束一天的活動之後,「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於下山的小徑上忍不住回首來時路,但當他反觀回顧之所見,已不是歷歷如繪的一草一木,而是「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方才一路行經的風光景致已然瞬間化為昨日黃花,淪滅於遺忘的深淵中,早已瀰漫著一片蒼蒼茫茫的雲霧煙嵐,迷離恍惚,而無從把捉。比觀這首〈錦瑟〉詩,豈不也正是如此?差別只在於李白回顧的只是當天「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的一小段路程,而李商隱回顧的卻是他漫長而曲折的一生,但都體現出「蒼蒼橫翠微」的迷茫之感。
既然過去的歲月不論是長是短,其間種種悲歡離合的際遇都已經化為蒼茫迷離的過眼雲煙,一如《孟子‧盡心篇》所說的「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所經歷過的一切都已經化掉了、看不清楚了,只留下來神妙的作用,諸如那些未必能自覺到的成長變化;於是回顧這樣的人生時,勢必不能是一絃一柱的工筆鏤刻,詩人也並不想設定任何清晰具體的輪廓,他只是打通了所有人事物的全部經歷,綜合為一整體的大塊寫意,將人生「遺貌取神」地點染出一片無形無跡的化境,其中只有抽象的情思,沒有寫實的敘述;只有幻化的意象,沒有具體的事件。
因此,〈錦瑟〉作為一篇詩歌化的墓誌銘,所傳達的乃是詩人對整個人生的存在感受的綜合寫意,而不是對個人歷史的細部寫真;創作風格上則是屬於潑墨渲染式的光影閃爍的印象派,而不是對號入座式的絲絲入扣的工筆畫。
這四句有喜有悲,也有無盡的期望和追求,有的溫暖如沐春風,有的悲哀淒苦,其中有深刻的執著,也有對人生美好的耽溺,種種的人生體驗就是第七句「此情可待成追憶」的「此情」。所以說,〈錦瑟〉並不是一般的詠物詩,而是藉這個意象來總結自己的人生,也就是美麗與哀愁,其中沒有抱怨與批評,只是優美地展現追尋與失落,自我實踐的滿足與求之不得的打擊。
但是,李商隱在當時經歷的過程中,對「此情」到底是怎樣的感受?詩歌收尾時所說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又是什麼意思?這並不是可以望文生義的大問題。
歐麗娟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唐代詩歌、《紅樓夢》的研究,成果豐碩。
自2012年在臺大開放式課程陸續開設「紅樓夢」與「中國文學史」以來,廣受海內外華人歡迎,讓不同世代讀者重新認識中國古典文學的精髓;2015年,更榮獲全球開放教育聯盟「傑出開放教育獎」(The Open Education Awards for Excellence)的「教學者獎」(Educator Award)。
著有《杜詩意象論》、《唐詩的樂園意識》、《詩論紅樓夢》、《李商隱詩歌》、《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以杜甫為中心》、《大觀紅樓(綜論卷)》、《大觀紅樓(母神卷)》、《唐詩的多維視野》、《大觀紅樓(正金釵卷)》等書,並編著《唐詩選注》、《大唐詩魁──李商隱詩選》、《歷代詩選注(隋唐卷)》。
〈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鏈上古今共鳴〉
天地逆旅、光陰過客,此乃萬物的生活本質,只看時間、空間的久暫短長。唯歷經幾番播遷,在壅塞氾濫的書櫃深處,至今猶然矗立著一本小書,《唐詩三百首》。
作為一般古典文學愛好者最常接觸的入門書,這本年深歲久的《唐詩三百首》卻是坊間粗製濫造的消耗品,校對脫誤、注解簡略,還帶有粗暴的畫線,加上破損的扉頁,總體而言,就是先天既來自漫不經心的業者,後天又遇到漫不經心的讀者,注定要在世間灰飛煙滅。
但是,我永遠記得乍然相遇的當下,翻開扉頁後簡直光芒萬丈,如獲至寶。周遭是年節夜晚的爆竹喧闐、笑語盈耳,父執長輩家的門庭內外,同輩的小朋友們都在玩耍嬉鬧,我則因為那小小的書架而獨留室內,並且從零落的幾本書裡發現了稀世奇珍,霎時定格,於是遺忘了這個世界的熱鬧與寂靜、繁華與荒涼。
當時並不懂什麼叫做印製精良、裝幀精美,只清楚意識到,在凌亂的畫線間、缺角的頁面上,分明映現了一個和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意境,那些字句雖然看不懂卻又迷人至極,宏大、深沉、優雅、精緻,和這個白話的世界何其不同!
固然那時還只是入學不數年的孩童,並不知道何謂「文學」,但已經過早地感到真實世界是如此粗糙俗淺,一切都過於直接而有限。只有書本例外,卻可惜文字所點燃的光總是在最後一行熄滅,留下莫名的空虛。然而,不斷擦亮火柴的小女孩竟在這偶然的不可思議的瞬間,彷彿瞥視到白話世界之外的另一層存在,濃縮的、凝鍊的、深邃的、華麗的,一種無以名狀的無限。甚且闔上書本之後並沒有消失,繼續安頓在心裡。
即使後來慢慢在成長過程中讀了一些書,於文字裡尋求救贖,也明白文學為許多苦悶的心靈提供了一條出路,卻又隱隱覺得白話文學之為文學,同樣停留在這個世界裡,或許多一點美的意象,多一點善的感悟,也多一點真的揭露,仍然還是對「這個世界」的咀嚼複製,不是質性的蛻變,一旦所處理的是虛荒謬失的現代亂象,更難免令人不忍卒睹。可唐詩明白示現:真空並不需要用叛逆的、感官的方式來填補,那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彼身,同樣落入粗糙庸俗,即使包裝了藝術。
我們需要美,但更需要正派大氣的美;需要藝術,卻更需要堅定向上的藝術。這都非建立在求真存善的基礎上而不可得。在唐詩的形式鍛鍊之下,唐代詩人的筆墨也被打磨、淘洗得晶瑩剔透,容不下罪惡醜陋的渣滓;在歷史的嚴苛冷峻之下,也過濾、淘汰了欺世盜名的成分,大美、至善、純真兼容並存,這是最完美的藝術。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昇華,抵抗現實的庸俗粗糙,填補了存在的空虛荒寂,甚至碰觸到永恆,於是可以真正地呼吸,不再感到窒息。
多年以後,才能明白這就是唐詩的不朽的力量,而那力量本身則早已根深柢固於童稚的心靈,逐漸醞釀成了志業,並且在志業的發展中逐漸意識到,自己想要的並不只是「感動」,尤其不是興之所至、有感而發,用花團錦簇的感性直覺所渲染出來的感動。在詩的美感中其實存在著無比幽深,這些詩在講什麼?那幾首果真此意?如許篇章是否只有這個解釋?一旦認真追問,便疑惑陡增,明明字裡行間的心魂震盪著,我卻只能依稀觸摸到幾分脈動,無法還原。
幸而隨著知識學問的增加與進步,以及人生體驗的擴展與深化,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中終於多了幾分洞明,再度確認唐詩是多麼優美而深刻的世界。那不是過去的遺跡,而是現代的預演,因為活著總面臨了永恆的課題,生老病死,追求與幻滅,企慕與絕望,尤其是愛與缺憾,我們就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鏈上古今共鳴,祕音交響。
只可惜,一般的愛好者往往只獲得浪漫的賞析,以致不乏美麗的誤會;那深刻的部分則留在學術的象牙塔裡,很少成為推動社會知識進展的動力。文化長江斷裂,古典長城崩散,而力圖復興者所撿拾的,會不會只是七寶樓臺所拆碎的片段,每一個碎片都光彩閃爍,拼湊起來卻面目全非,甚至在折射的時候摻雜了飛舞的塵埃,遮蔽了原貌?
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如果一本簡陋的《唐詩三百首》可以啟動一個小女孩的心靈,空谷傳響,給予堂正崇高的追尋方向,那麼,應該也可以相信,總有幾顆種子藉機發現了陽光從何處照耀過來,進而得魚忘筌,探尋光源之所在。那是真正的希望。
這本書是「唐詩新思路」的首部曲,很感謝臺大圖書館數位學習網工作團隊的靈心巧思,於二○一三年年底初次製作線上課程時構想出這個題稱,精要傳達了內容的走向,於是這次便援用進來成為系列名。後續若還有機緣,尚有其他的唐詩主題可以繼續開展,但何妨隨運任化,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得不止。唐詩永遠存在,不廢江河萬古流,自有漁人溯溪而上,揭探桃花源的奧祕,又何須擔憂乏人問津?
是為序。
見山又是山
在見過歐麗娟老師本人之前,我早已久慕老師風靡網路的線上課程,而如今課程內容終於集結成《驚豔唐詩》一書。本書深論六首膾炙人口的唐詩經典作品,但卻又不僅是普及性的介紹。文獻的相互參照,理論的旁徵博引,我閱讀本書的經驗,每段輒有心得,每章皆有啟發。
關於陳子昂如何轉化齊梁穠麗詩風;杜甫在〈月夜〉中如何運用宮體與深情兩種視角凝視妻子;而「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白居易〈琵琶行〉,以及「一首錦瑟解人難」的李商隱〈錦瑟〉,都理路清晰、派勢明朗被解讀了出來。崇高的經典轉身就如此可親易解,卻又繁複深刻。我們常說「詩無達詁」,但讀歐老師解唐詩,這些詩境深說淺解到了歸結處,我才終於讀懂那些字行間最機括隱晦的密碼,見山終而又是山了。
──祁立峰(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對詩人情懷的共鳴
在書桌前翻開《驚豔唐詩》,勾起了我兒時背誦唐詩、中學時上國文課和初戀等種種回憶,尤其當我看到書內有歐教授針對〈錦瑟〉的解說,眼睛為之一亮,那正是青澀歲月極為喜愛的一首詩,最後甚至寫成書法作品。我特別喜歡當中對於既定解讀的重新考據,過去求學階段習慣搭配釋文一句一句讀,多半是翻譯式的片面理解,但現在依循著書內的探索軌跡,拓寬了原本的觀看層面,讓我對〈錦瑟〉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這次有幸為書中介紹的詩文題字,對我而言正好是一個功課。現今抄錄詩文並分享在網路平台的風氣盛行,但如果我們能體會其意涵後再來寫,所寫出的不只是字的美感,更是對詩人情懷的共鳴。
──葉曄(《手寫美行》作者)
啟蒙對生命的感動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時期,許多優美的作品至今傳誦千年。每每對這些詩琅琅上口之時,腦海中總是尋思,這些詩是怎麼被作出來的?詩人當時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優美的文字背後,是否隱藏少有人知的意涵?
終於,我們看到了歐麗娟老師的新著《驚豔唐詩》,為我們回答了這些問題。歐老師選擇從初唐到晚唐的六位代表性詩人,引領我們穿越一千四百年,回到唐朝,化身為詩人,從詩人的眼睛看當時的社會環境,從詩人的思想、感受、價值觀,客觀地解讀其作品的真正含義:
主張復古的陳子昂實則吸收融入了六朝的綺麗;思鄉情切的王維想問卻不敢說出口的辛酸;信手拈來的李白字字珠璣參透的是愛不是諷刺;憂國憂民的杜甫在婚姻與愛情中的浪漫情懷;創作巨量的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真面目;「晚唐第一人」李商隱所言的美麗與哀愁是多麼絕望的嘆息。
歐老師引領著我們,與六位詩人走過大唐興衰,從他們的名作深入感受古人的理想抱負、苦惱憂鬱與生活情趣,也再度啟蒙我們對生命的感動。
──葉丙成(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建構唐詩立體化的觀照
唐詩之美在於意象豐沛、情感真摯與文化底蘊深厚。
以往讀唐詩,著重詮釋意象運用如何營造氛圍,藉以引發烘托詩人的誠摯情感,如是方式可使讀者充分掌握詩人的文學技巧與詩文的情感內容,藉由梳理詩句帶領讀者玩味唐詩文學美,這是詩的內部縱向直線式閱讀。
歐麗娟教授所著《驚豔唐詩》,嚴謹梳理詩文,並運用流暢文句陳述箇中文學議題、意象原型與情感內涵,書中不僅只呈顯詩文的意象情感,更連結相關作品、文學原型與文化,使深化讀者對唐詩的認識。此書以唐詩為出發點,觸及不同面向,有別先前論詩著作的縱向詮釋,開展橫向面的討論,兩相結合,建構唐詩立體化的觀照,開出解詩、讀詩的新路徑。
原來,讀唐詩可以因為有新思路而多采豐美。
──吳勇宏(宜蘭高中國文科老師)
將詩歌中的情感還原,看見真實的人性
一直以來,國文課都承載著「教化」的責任,即使是教最重感情的唐詩,「教師手冊」也多從道德角度來解說。所以講解李白的〈清平調〉,必須說它有所諷喻;介紹杜甫,必得呈現他的悲天憫人;解說李商隱的〈錦瑟〉,也一定要寄寓政爭的無奈,讓我們讀起來好沉重!
透過爬梳相關史料與典籍,歐老師將詩歌中的情感還原,帶我們看見真實的人性,讓我們:看見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愛情,體會杜甫對妻子的款款情意,了解〈錦瑟〉是李商隱對自我生命的思考──不只是愛國愛家愛民的道德教化。在歐老師的筆下,這些人物重新活了過來──用自己原有的生命方式。
感謝歐麗娟老師,讓唐詩的美走出學術殿堂,走進我們的生活,打動我們的心,也希望它能感動你!
──洪美雀(陽明高中國文科老師)
以古見今,回應當代心靈
這是一本顛覆唐詩教學手冊的好書。作者選擇唐代六位詩人、六首作品,以小見大,有陳子昂熔鑄六朝精華的宇宙意識與文學改革,有王維近鄉情怯背後的心理防衛機制,還有集天時地利人和的〈清平調〉組詩背景,每一章節既有古今徵引,亦有翻案考證之實。對詩人與詩作的切入,令人耳目一新,像是談杜甫作品的妻子形象與宮體詩筆法,從琵琶女的心曲看白居易的世俗性,以及耽溺於絕望的悲劇人物李商隱。
清晰的問題意識配合完整的知識圖像,讓唐詩唐人的幽微情思立體顯影,並能以古見今,回應當代心靈,鄭重推薦!
──徐秋玲(北一女中國文科老師)
它是如此迷人又正向
唐代的詩歌,千年來以異秉靈姿、曼妙文字,在中國古典文學的花園裡,始終綻放著最雋永芳醇的迷人氣息。唐詩的作者眾多,風格各具魅力,內容尤其豐盛;它不僅表現了唐人智慧的結晶,更撫慰了無數被現實生活撞擊得滿是創傷的心靈。
唐詩穿越了千年時空,吟詠出對生命的熱愛與憂傷,對愛情的期盼、哀愁與迷戀,以及憂國憂民、愛家愛鄉的情懷。唐詩是如此的錦繡斑斕而繽紛,深遠而遼闊,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人類最美麗的詩歌。
十分喜歡臺大歐麗娟教授的《驚豔唐詩》,透過其絕佳妙筆,牽引我們望見獨特的宇宙觀,感受真正的愛,體會充滿生機的人性與文化內涵,從特殊的面向角度重新品味唐詩的美感,啟蒙生命的新體驗。我願全力推薦這樣的好書給所有愛好文學、具靈性又等待正向能量的讀者。
──陳美儒(建國中學國文科老師)
卷首語
推薦序:文藝若缺唐詩,必遜色多矣/余光中
來自各方的驚艷推薦
自序: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鏈上古今共鳴
楔子:知人論詩,真正的溫情與敬意
【之一】初唐的新聲——陳子昂與〈登幽州臺歌〉
01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02陳子昂的復古主張:漢魏風骨以興寄
03復古的偉大繼承人:李白
‧李白版的中國詩歌史
‧孔子的「絕筆于獲麟」
‧聽其言而觀其行
04〈登幽州臺歌〉逐句解
‧宇宙的視野,孤獨永遠需要豪邁
‧「凝視永恆」的初唐時代精神
05反對的對反:陳子昂對六朝的吸收
06杜甫、韓愈的勸告:〈戲為六絕句〉與〈調張籍〉
‧轉益多師是汝師
‧韓愈對李、杜優劣論的排解
【之二】深水靜流的智者——盛唐王維的〈雜詩〉
01離人共感,所以千古傳誦
02〈雜詩〉逐句解
03先行者王績,十四個關於家鄉的提問
04為什麼要問:「寒梅著花未?」
‧「有敦瓜苦」,從微物關情
‧第一瞬間的反應:自我防衛的心理機制
‧「不敢問」的情怯
05「不敢說」的辛酸——辛棄疾的「欲說還休」
‧識盡愁滋味:超乎言語的人生歷練之苦
‧單子沒有窗戶:人的有限性和絕對的孤獨
‧訴說的痛苦:三種因訴說而受傷的模式
‧沒有人真正願意聽自己說話
‧天氣:不會受傷的社交話題
06讀詩,也讀懂了人性
【之三】穿透人間的詩仙——盛唐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
01語語濃豔,字字葩流
02〈清平調詞三首〉的創作背景
‧「布衣入宮」──天時、地利、人和的奇蹟
‧「帝王/浪漫情人」的奇蹟──文藝盛事的軸心
‧唐人的審美觀──兼談楊貴妃的美
‧「帝妃之愛」的奇蹟──單子沒有窗戶的救贖
03〈清平調詞三首〉的層次結構
‧由天上到人間、從神話到真實
‧歸結於玄宗的寵愛
04〈清平調詞三首〉的比喻作法
‧國色天香的牡丹
‧母儀天下的女神
‧歷史上的名美人
05〈清平調詞三首〉的主旨
‧不可能是諷刺
‧李白會是個沒有教養的人?──談格調與等級
‧祿山之爪的謬誤無稽
‧歌頌永恆的帝妃之愛
06兩個自我超越的天才
‧唐玄宗:短暫沉睡的聖君
‧李白:超越自我的偉大詩人
【之四】博大精深的詩聖——盛唐杜甫的〈月夜〉
01歷史上、文學中的妻子
‧傳統對妻子的倫理定位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夫妻私情的禁忌
‧詩人與妻子在平等關係上的對話
02杜甫詩中的妻子:偉大的地母
‧杜甫的婚姻與妻子楊氏
‧老瘦賢慈的形象,同甘共苦的恩情
03另一種妻子造型:香豔的美人
‧宮體豔情的文學傳統
‧非倫理的男性凝視:細說〈月夜〉「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靜物般的女體呈現
‧婚戀中的女性:地母/神女的統一
04「夫妻風懷詩」的巔峰
05浪漫與恩義的結合
‧明月與思婦:傳統父權的性別政治結構
‧詩聖的另一面:彌深彌堅的情愛書寫
【之五】精明世俗的詩魔——中唐白居易的〈琵琶行〉
01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02〈琵琶行〉:時代的寧馨兒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的小人物書寫
‧小說化的歌行體
‧紀實與想像:詩人和琵琶女必然的邂逅
03先聲奪人:音樂描寫的集大成
‧「幽咽泉流水下灘」的先行者
‧「幽咽泉流水下灘」的合理修訂──「冰下難」
04琵琶女的新造型
‧琵琶女的成長與天賦:名門意識與一流才藝
‧同類中的異數:美酒華服收編不了的靈魂
‧為何嫁作商人婦?琵琶女的能與不能,知與不知
‧帶妝入睡的身分限定與心理狀態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05代筆的影響:詩人的化身
‧白居易的缺憾:「去中心化」的念念不忘
‧「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等同意義
‧「投射心理」的發動
‧「嚮往的理想之我」與「真實的本然之我」的分裂
06「諷喻詩」:曇花一現的風骨
【之六】哀淒絕望的詩靈——晚唐李商隱的〈錦瑟〉
01無題的淒苦:獨恨無人作鄭箋
‧歷來的理解視域:詠物?政治?愛情?
‧「無題」的內在意義:人生總體情境的身世之感
02〈錦瑟〉詩的意象特點
‧美麗與哀愁的共同結晶
‧四句神話傳說,迷離不清的暈染效果
‧「遺貌取神」,回顧一生的過眼雲煙
03美麗的錯誤
‧「可待」、「只是」、「惘然」的正確訓詁
‧「可惜馨香手中故」:習慣於絕望
04每況愈下的悲劇:自我的墓誌銘
‧天鵝之歌:愛與悲劇的陷溺
‧無意於改變的非勇者
‧「深知身在情長在」的生命哲學
商品標準配備
商品規格
備註
123 加入購物車
前往:手機版
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