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讀書態度:有用的學習vs.有趣的學習

我沒有什麼娛樂,讀書就是最大的娛樂,
也是最便宜的娛樂。
學習有很多種層面,一個是自己做,一個是看別人做,另一個就是看書。
讀書本身就是種學習,知識就是力量,這不需要再去強調。
我什麼書都看,拿來就翻一翻,這也是我的習慣。
當然,我也有不喜歡的東西,例如,我不喜歡音樂,我的音樂水準就是到鄧麗君跟鳳飛飛的level,再上去就沒辦法了。
知識本來就是萬流歸宗,其實所有的學問,到最後都是回歸知識的本體。
在美國,大學畢業要考GRE,不管你念數學研究所、電機研究所、音樂研究所,它就只考3科,邏輯、語文跟數學。
那表示什麼?
表示重點不在所學的知識內容,而是學了這些以後,對邏輯、語文、算術能力有什麼改變。
所以,我覺得重點不在讀什麼書,而是讀了之後,對基本能力和人生觀帶來什麼變化。

至於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選擇想讀的書?

釋迦牟尼其實回答過這個問題。

釋迦牟尼在祇樹給孤獨園散步,弟子圍著他問了10個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界限?」、「人類的歷史,過去有沒有盡頭?未來有沒有盡頭?」釋迦牟尼不肯回答,弟子就一直問,他沒有辦法,撿起地上的一片葉子問:「滿園的葉子多,還是我手上的葉子多?」當然是滿園的葉子多。

釋迦牟尼就說:「世界的學問很多,你問我這些問題,對你這一世的修行沒有什麼幫助,為師的只是選對你這一世最有用的東西先教給你。」

依照需要去學習是最簡單的學習方式,需要什麼就去讀什麼。

不過,如果把學問當成如此功利,又失掉一種樂趣,

所以,有時候喜歡就好,不要去想有什麼用。

對讀書,我的態度就是兩種,一種是有用就好,一種是喜歡就好。

有用是direct learning,有方向的學習;喜歡則是有趣的學習。 

中國人看到新事物,常常第一句話就問:

「這有什麼用處?」;

美國人的第一個反應卻是

「這很有趣」。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缺少創造力,凡事都要有用,最後就只停留在應用的level。

一直問有用沒用,結局就是整個民族失去了創造力。

Read between the lines 讀書是種習慣,我以前當外科醫生時最忙,現在沒那麼忙,還是有時間看書。

像我昨天就看了篇《明報》雜誌的文章,隨便撿到就讀。

不過,學習必須要read between the lines(讀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很多人都去過延安,可是我去延安的感受卻跟其他人不一樣。

同樣的學習,每個人得到的效果不同(編按:柯文哲當年在台大醫院愛滋事件發生後被懲處降級,辦公室搬到比醫院太平間還低的地下室4樓。

後來,他走訪中國共產黨的發跡地陝西延安,回國後還將共產黨撤退至延安窯洞的版畫印下來,貼在辦公室牆上,藉此惕勵自己;亦曾多次表示,他就是要學習當年共產黨如何在屈居劣勢的情況下,還能一舉擊敗國民黨)。

你問我,讀書怎樣產生跟我一樣的效果?講到最後,就是大家最不想聽的,

那是天生的智慧。讀書90%是天生的,

用功也是,有人就是沒辦法用功,

因為坐不住。

我3個小孩,每一個成績都比我差,

我也認了,不會要求他們跟我一樣。

我跟學生講“you are what you do”,

我沒有要求你認真,奮發圖強,

但我希望你對自己要有合理的期望。

如果你想出人頭地,就要認真一點;如果你想過easy life,也可以;

但你不能又想懶懶的,又想很有錢,又想很輕鬆,又想很有成就,嘸那種代誌(沒那種事情)。

所以,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人生做自己就好,be yourself, accept yourself,

做自己,最後接受自己。
- See more at: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4391&from=share
Follow us: Cheers on Facebook | Cheers on LIN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