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趣的問題,與「北」字的本義有關。「北」的本義是「背」或「相背」。在甲骨文中,「北」字寫為「北」,是兩人背靠背的樣子。因此,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北,乖也。二人向背。」古時兩軍作戰,打了敗仗而逃跑的一方,總是背對敵人的,所以「北」這個字,就增加了「失敗」這一項。《左傳•哀公二年》:「大子救之以戈,鄭師北。」這裡的「北」,就是「敗」或「敗逃」。因此古文中談到打敗仗時,常形容勝方「追奔逐北」,意思是追趕、奔襲、逐殺背向自己倉皇逃命之敵,如《史記•高祖本紀》:「秦兵強,常乘勝逐北。」意思是秦兵強盛,經常乘勝追殺敗軍。
秦漢以後,「敗北」成為一個雙音節的常用詞。例如《史記•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後來「敗北」除了指軍事失敗或失利之外,還被引申為在各種競賽中失敗。
既然失敗叫做「敗北」,那麼打了勝仗是否就可以叫「勝南」了呢?古代典籍中從來沒有這種說法。因為「敗北」之「北」,並不是東南西北方位的北。優勝劣敗,與方位無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